凤仙花概述
凤仙花(Impatiens balsamina L.),凤仙花科凤仙花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,株高60~100厘米。茎粗壮,呈肉质,直立;叶为互生,最下部叶有时对生,叶片呈披针形、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;花单生或2—3朵簇生于叶腋,有白色、粉红色或紫色,单瓣或重瓣;蒴果呈宽纺锤形;种子呈圆球形,黑褐色。花期为7~10月。
凤仙花原产中国、印度、马来西亚,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及非洲,少数种类也分布在欧洲、亚洲温带地区和北美洲,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,云南、四川、广西和西藏的种类较为丰富,其中价值最高的凤仙花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寒冷之地,赤峰地区还有被称为“佛顶珠”的优良品种。凤仙花喜阳光,耐热、不耐寒,喜疏松肥沃的土壤,生存力强,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。
凤仙花是花坛庭前常见的草花,适于盆栽;凤仙花性冷、味甘苦,具有祛风除湿、活血化瘀、止痛的作用,在《医林篆要·药性》中还有“花可洗疮解毒”的记载;凤仙花本身带有一种天然的红棕色色素,可作为天然色素利用,印度人体彩绘是由它染色,而红色花瓣加明矾捣碎可染指甲。
凤仙花的形态特征
凤仙花,凤仙花科凤仙花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,株高60~100厘米。茎粗壮,呈肉质,直立,不分枝或有分枝,无毛或幼时被疏柔毛,基部直径可达8毫米,具多数纤维状根,下部节常膨大。叶为互生,最下部叶有时对生;叶片披针形、狭椭圆形或倒披针形,长4-12厘米、宽1.5-3厘米,先端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锐锯齿,向基部常有数对无柄的黑色腺体,两面无毛或被疏柔毛,侧脉4-7对;叶柄长1-3厘米,上面有浅沟,两侧具数对具柄的腺体。
凤仙花的生长习性
凤仙花性喜阳光,怕湿,耐热不耐寒,适生于疏松肥沃微酸土壤中,但也耐瘠薄,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。不耐水淹,易自播繁衍。生长适温15~26℃。
凤仙花的地理分布
凤仙花原产于中国、印度和马来西亚。主要分布在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及非洲,少数种类也分布在欧洲、亚洲温带地区和北美洲,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,云南、四川、广西和西藏的种类较为丰富,其中价值最高的凤仙花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寒冷之地,赤峰地区还有被称为“佛顶珠”的优良品种。
凤仙花的观赏价值和园林用途
凤仙花是花坛庭前常见的草花,适于盆栽。中国各地庭园广泛栽培,为习见的观赏花卉。除作花境和盆景装置外,也可作切花。
凤仙花性冷、味甘苦,具有祛风除湿、活血化瘀、止痛的作用,在《医林篆要·药性》中还有“花可洗疮解毒”的记载。茎及种子入药。茎称“凤仙透骨草”,有祛风湿、活血、止痛之效,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痛、屈伸不利;种子称“急性子”,有软坚、消积之效,用于治噎膈、骨鲠咽喉、腹部肿块、闭经。
凤仙花的栽培技术
一般于春季3-4月播种。可播种在苗床内,或直接播于庭院花坛。幼苗生长快,应及时间苗,经1次移植后于6月初定植园地。如果延期播种,菌株上盆,可于国庆节开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