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眉耳蕨

     峨眉耳蕨概述   峨眉耳蕨(Polystichum caruifolium (Baker) Diel…

  峨眉耳蕨插图

峨眉耳蕨插图1

峨眉耳蕨插图2

峨眉耳蕨插图3

  峨眉耳蕨概述

  峨眉耳蕨(Polystichum caruifolium (Baker) Diels)是鳞毛蕨科耳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可达20-60厘米。根茎短而斜升,顶端密被鳞片;叶簇生禾杆色,叶柄初密被贴生小鳞片,后鳞片脱落而稀疏,叶片椭圆形或椭圆状倒宽披针形,基部浅心形,三至四回羽状细裂,平展或略向上斜展,下部几对略短并反折,宽披针形;孢子囊群着生末回裂片上部小脉顶端。

  峨眉耳蕨分布于中国四川南部和东南部、贵州西部、云南东北部及东南部,常生于海拔750-1750米的石灰岩地区山谷溪沟边阴湿处石上及岩洞洞壁上。

  峨眉耳蕨全草可入药,味苦,性平,归肺、胃经,有清热,泻火,利尿等功效,可用于治疗肺胃热盛之鼻肿,小便短赤,便秘,疮疖久不收口等症状。其细裂叶十分美丽,可用于观赏种植。 [6]峨眉耳蕨还可净化居室有害气体二甲苯。

  峨眉耳蕨的形态特征

  鳞毛蕨科耳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。植株高20-60厘米;根状茎短而斜升,顶端密被鳞片;鳞片小,棕色,卵形,渐尖头,近全缘。叶簇生;叶柄禾秆色,长5-15厘米,直径达1毫米,上面有沟槽,新叶的叶柄初期通体密被向上开展或贴生的棕色、卵形渐尖头的膜质小鳞片,部分小鳞片的上部增厚,栗色,在老叶的柄上仅残存稀疏的贴生小鳞片;叶片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倒阔披针形,长15-45厘米,中部宽3-10厘米,顶端短渐尖,基部浅心形,三至四回羽状细裂;羽片25-40对,密接,大多互生,几无柄,平展或略向上斜展,下部几对略短并略向下反折,阔披针形,顶端渐尖或急尖,下部的近卵形,二至三回羽状细裂;一回裂片矩圆状卵形,在中上部的羽片上有6-12对,基部呈细柄状,两侧有狭翅下延与羽轴的狭翅相连;二回裂片1-4对,羽状、两次二分叉或一次二分叉,顶部的单一;末回裂片线形,宽约0.5毫米,全缘,顶端锐尖,芒刺状;叶脉不明显,每个末回裂片上有小脉1条,不达顶端。叶草质,干后绿色;叶轴禾秆色,上面有沟槽,下面疏被狭长披针形的贴生小鳞片;羽片下面疏被狭披针形或近节毛状的细小棕色鳞片。孢子囊群位于末回裂片上部,生于小脉顶端;圆盾形的囊群盖棕色,膜质,全缘,宽于末回裂片。孢子极面观椭圆形,赤道面观超半圆形,周壁形成少数宽的褶皱,表面具细颗粒。

  峨眉耳蕨的生长习性

  蕨类植物具有较强的耐阴性、适应性和抗性,可以在其他植物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的环境里生存,特别是那些土质贫瘠,荫蔽,不适宜栽培植物的地方可栽植,而且生长快,不易受病虫害侵扰,易于栽培,管理粗放。它还常被栽植在荫蔽的地方或室内,也可装饰路径,以及作切叶及配植于专类植物园内。

  常生于海拔750-1750米的石灰岩地区山谷溪沟边阴湿处石上及岩洞洞壁上。

  溪谷边湿石或树干上。生长在郁闭阴湿的林地溪边、瀑布涧,或依附于树干、岩石之上,或群生于山谷、峡底,或缠于古树之上,或飘浮于池塘。

  峨眉耳蕨的产地分布

  峨眉耳蕨分布于中国四川南部和东南部、贵州西部、云南东北部及东南部。

  峨眉耳蕨的繁殖方式

  峨眉耳蕨和其他蕨类植物一样有无性繁殖和孢子繁殖。

  峨眉耳蕨的栽培技术

  栽培管理中需要考虑以下几大要点:光照、温度、水分 、基质 、营养和肥料。

  峨眉耳蕨的观赏价值

  峨眉耳蕨和很多蕨类植物一样,体态优美,有很好的观赏价值。可在温室和庭院中广泛栽培。对城市绿化和室内装饰都有很好的点缀作用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种星植物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xzhongxing.com/daquan/juelei/1856.html
广告位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