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樱子概述
金樱子(Rosa laevigata Michx.),又名“阿班子”、“刺榆子”,蔷薇科蔷薇属常绿攀援灌木。果实表面是红黄色或红棕色,有突起的棕色小点,是毛刺脱落后的余留;上面有盘状花朵,中间有黄色细柱,下部渐尖,较硬;切开后,花托内壁稍厚,里面有多数坚硬的小瘦果,内壁和瘦果都有淡黄色的绒毛。金樱子因为其果实较小,与樱桃的大小较为相似,且果实成熟后为黄色,所以起名为金樱子。
金樱子的原产地是在中国,多生长在海拔200—1600米的山野、田边、溪畔、灌木丛这样的地带中,多分布在中国江苏、湖南、广东、浙江、湖北等省份。金樱子喜温暖、阳光充足的环境,对土壤要求不严,但以疏松肥沃、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为好。金樱子繁殖方法可依靠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,扦插繁殖是金樱子繁殖中最常使用的繁殖方式。
金樱子酒果味醇厚丰满,酸甜适中,具有独特的风格。
金樱子的形态特征
蔷薇科蔷薇属常绿攀援灌木,高可达5米;小枝粗壮,散生扁弯皮刺,无毛,幼时被腺毛,老时逐渐脱落减少。
小叶革质,通常3,稀5,连叶柄长5-10厘米;小叶片椭圆状卵形、倒卵形或披针状卵形,长2-6厘米,宽1.2-3.5厘米,先端急尖或圆钝,稀尾状渐尖,边缘有锐锯齿,上面亮绿色,无毛,下面黄绿色,幼时沿中肋有腺毛,老时逐渐脱落无毛;小叶柄和叶轴有皮刺和腺毛;托叶离生或基部与叶柄合生,披针形,边缘有细齿,齿尖有腺体,早落。
花单生于叶腋,直径5-7厘米;花梗长1.8-2.5厘米,偶有3厘米者,花梗和萼筒密被腺毛,随果实成长变为针刺;萼片卵状披针形,先端呈叶状,边缘羽状浅裂或全缘,常有刺毛和腺毛,内面密被柔毛,比花瓣稍短;花瓣白色,宽倒卵形,先端微凹;雄蕊多数;心皮多数,花柱离生,有毛,比雄蕊短很多。
果梨形、倒卵形,稀近球形,紫褐色,外面密被刺毛,果梗长约3厘米,萼片宿存。花期4-6月,果期7-11月。
金樱子的地理分布
产于中国陕西、安徽、江西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(七娘山、南澳(张寿洲等1764)、大鹏、排牙山、田心山、马峦山、梧桐山、仙湖植物园(王勇进4123)、梅林、羊台山(深圳植物志采集队013721)、观澜、塘朗山和内伶仃岛)、广西、台湾、福建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省区。
金樱子的生长习性
喜生于向阳的山野、田边、溪畔灌木丛中,海拔200-1600米。 [2]金樱子植物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阳光充足的环境。适应性强,正常生长发育要求年平均气温15℃以上,能耐-2℃–3℃低温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能在较干旱和瘠薄土壤上生长,以土层深厚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,在中性和微酸性土壤上生长最好。多野生于荒废山野多石的阳坡灌木丛中。
金樱子植物为浅根系,主根不发达,侧根和须根较多,根系多分布在10-30厘米的土壤中。植株于2月下旬枝芽萌动,3月上旬展叶,4月上旬现蕾,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花,花期较长,10月中旬果实成熟。4年生实生苗植株进入盛果期,理论上经济寿命为15-20年。
金樱子的观赏价值和园林用途
金樱子有很强的观赏价值,可以将其养护在庭院或者园林中,也可以做成盆栽来养护,它可以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。
金樱子的栽培技术
宜选择土层深厚、疏松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以及灌溉方便的地方;扦插苗床,宜采用通透性良好的沙土及地势平坦、阳光充足和有水源的地方。地选后,深翻土壤,施足基肥,整平耙细后,做宽1.3米的高畦,四周开好排水沟,以防苗床积水。栽植地,可选择低山向阳的缓坡地、丘陵地或平地;亦可利用房前屋后、庭院、路边、沟边的空隙地,零星种植。并于冬季开垦整地挖好定植穴,施入基肥定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