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秆竹概述
茶竿竹(Pseudosasa amabilis (McClure) P. C. Keng ex S. L. Chen & al.)是禾本科竹亚科矢竹属中小型散生竹。竿为直立圆筒形,橄榄绿色,竿上右一层薄灰色蜡粉;枝贴竿上举,主枝梢较粗;叶片厚而坚韧,为长披针形,上表面深绿色,下表面灰绿色,无毛,嫩叶时基部有微毛;花序生于叶枝下部的小枝上,是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;颖果成熟后呈浅棕色有腹沟。笋期3-5月下旬,花期5-11月。
茶竿竹产中国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省区,近年江苏、浙江有引种栽培。生于丘陵平原或河流沿岸的山坡。喜土层深厚、肥沃、湿润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或中性沙质壤土,能耐低温。茶竿竹采用分株繁殖。
茶竿竹的主竿直而挺拔,节间长,竿壁厚,竹材经沙洗加工后,洁白如象牙,过去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,可作钓鱼竿,滑雪竿、晒竿、编篱笆等用。
茶秆竹的形态特征
乔木状竹类植物。地下茎合轴型。竿直立,高5-13米,粗2-6厘米;节间长(25)30-40(50)厘米,圆筒形,幼时疏被棕色小刺毛,老则变为光滑无毛,橄榄绿色,具一层薄灰色蜡粉,竿壁较厚,坚硬,有韧性,髓白色或枯草黄色,呈横片状或海绵状充满上部节间的内腔,在下部节间空腔内的髓则常干缩,呈薄片状或碎片状附着内壁,中空;竿环平坦或微隆起;竿每节分1-3枝,其枝贴竿上举,主枝梢较粗,二级分枝通常为每节1枝。颖果成熟后呈浅棕色,长5-6毫米,直径约2毫米,具腹沟。笋期3月至5月下旬,花期5-11月。
茶秆竹的生长习性
茶竿竹适生年平均温度8℃以上,但也能够耐受-12℃的低温,适生范围比自然分布范围广。茶竿竹在土层30厘米以上的红壤、黄壤或沙质土都能生长,而在深厚、肥沃、湿润、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(pH值为4.5-7.0)的沙质土壤生长最好。
茶秆竹的地理分布
分布于中国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省区,江苏、浙江有引种栽培。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广宁。
茶秆竹的观赏价值和园林用途
茶竿竹的主竿直而挺拔,节间长,竿壁厚,竹材经沙洗加工后,洁白如象牙,过去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,可作钓鱼竿,滑雪竿、晒竿、编篱笆等用。 [9]茶竿竹壁厚节平,材质优良;竹笋鲜甜可口,营养元素较为齐备;竹株刚劲挺拔,适生范围广,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经济观赏竹种。
茶秆竹的繁殖方法
茶竿竹采用分株繁殖。
移蔸基本方法是在冬末春初,竹林生理休眠状态即将结束之前,选取1-2年生、平均胸径2-4厘米、生长势良好的健康竹株作为母竹,小心挖取,注意不伤害秆基笋芽或鞭芽,挖取后将竹株向上斜削去梢,保留3-5盘竹枝,若长途运输则多带宿土并用黄草包扎,利用竹株秆基具有萌笋发鞭的能力,在茶竿竹适生造林地进行栽植扩林,密度一般为1800株/公顷。
茶秆竹的栽培技术
抚育更新茶竿竹林经营相对粗放,无采收竹笋的习惯,退笋率较高,竹农经验性的采伐4年以上的竹株,难免存在滥伐现象。采取劈山、垦复、施肥、喷施杀虫药等基本抚育措施,可有效的促进茶秆竹林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。在竹林更新过程中,大小年分明的茶竿竹林每2年择伐1次,于每度大年冬季生理休眠期全伐3度以上竹株;花年茶竿竹林则每年冬季全伐4年以上竹株。
茶竿竹竹秆通直,粗放经营的材用林密度一般在20000株/公顷左右,平均胸径4厘米,侧枝下垂分散程度不大,单株盖度较小。基于这种生物学特性和茶竿竹林的经营现状,结合笋用林经营过程中立竹度的控制方法,针对笋用或笋材两用茶竿竹林立竹度,立竹密度和平均胸径分别介于15750-20250株/公顷和4.5-6.5厘米时,茶竿竹秆材生物量可获得最佳值。在地势平坦、土壤肥沃的立地条件下,立竹密度可稍低;在丘陵贫瘠地段,立竹密度可稍高。茶竿竹林有大小年之分,林年龄结构调整方法,结合传统茶竿竹林采伐4年以上成材的经验,调整其年龄结构为1度竹:2度竹=1:1;花年茶竿竹林(大小年不明显)则取法雷竹林年龄结构调整方式,调整其年龄结构为1年生竹:2年生竹:3年生竹=1:1:1,这样可形成一个合理的年龄结构模式,以有效维持茶竿竹林笋、材产出,提高竹林生产力。